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6B版:百姓纪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我的篆刻梦

文/李明华

篆秦风汉韵,刻古往今来。大写意的刀笔,把金石浓浓的味道刻进心底,这是我从少年时代就萌发的梦想。

“金石华彩,知白守黑,方寸之间,刀走凌云志,字形流云姿。”人生难得有梦想,有梦可追寻,毕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篆刻,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之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喜欢刻章最初是受大哥影响,那时我十六岁,刚刚升入高中,发现大哥用一块小木头,一截钢锯条用钳子掰出斜角,然后在磨石上磨出刀刃就做成了一把刻刀。大哥见我喜欢,就用杏树木料为我刻了一枚私章,还将我和他印章中间的“明”字改成了“铭”,当是激励我辈铭记人生志向、不忘初心、奋勇拼搏之意。看着一块普通的小木料,居然能反着刻出字,印出自己的名字,我觉得特别神奇,便有了学习刻印章的冲动。根据大哥的建议,印章用料需要木质坚硬才行。我就从自家屋后杏树上锯下一截枯死的树枝,砍成方形,在磨刀石上仔细磨平。学大哥的样子,用一截钢锯条磨成刻刀。那时候不懂利用镜子折射来查看反体字,只是在脑子里反复打草稿,想象着把字反过来,笔画应该朝哪个方向,虽然最后效果不太理想,但是处女作总算是完成了。刻过几次,热情消退,手中也没了料,学习刻章的事也就放下了。

参加工作后,有乡亲上门求刻章,我声明一窍不通,他们无论如何不相信,说:“你是老师,一定会,就给刻一个吧”。无奈,我只能勉为其难。更有甚者竟不带印章料,我就找到一个废弃的塑料梳子,去掉齿,把脊背部位取直、磨平,将就着刻成了“手戳”。80年代末,正是库伦地毯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乡镇也建起地毯分厂。政府鼓励个人,有条件的开办家庭式作坊。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又盖了四间北京平房,欠下三百多元施工费。六妹在镇地毯厂当车间主任,有技术条件。于是,我在家支起了两架机梁,让爱人在家学着织地毯。因为厂里工人开支需要盖章,厂里找到我。我去旗里的刻字社买回一些有机玻璃印料,开始集中刻章。经过实践摸索,把钢锯条横着磨出平口刀就行,比倾斜的尖刀更好用,刻字不容易跑偏。为此我自制了一台简易的印床,在学校找来一条破旧的凳子腿,锯成20厘米长的一截,中间留下有卯的地方,再用凿子扩成方孔,把印章料插进去,拿小木塞儿夹紧,印章便被固定在了印床上。这样刻起来,稳当安全,刻字速度也更快。没有篆刻书籍,就在字典里查字刻成印刷体,这是我刻印章的第一笔收入。记得有一次去旗里办事,看到新华书店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满心欢喜地买下一本。有了这本字典,我开始尝试用小篆体入印,这大概算是篆刻了。那一阵子,我用给地毯厂工人刻章剩下的料,给学校的同事刻了不少印章,挺有成就感。在此后的20多年里,生活的琐碎和忙碌,让我放弃了对篆刻的研究和学习。1995年,我去赤峰出差,在一家书店看到了篆刻用的刻刀,潜意识里的某些东西像是被瞬间激活,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两把带回通辽。此后,这两把刻刀一直锁在办公室的抽屉,并没有用过。2012年以后,我加入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开始了文学创作,也更加关注通辽当地的一些报刊杂志,发现报纸的副刊时常会选发一些篆刻作品,仔细想来,这大概就是我捡起篆刻梦的缘由了。

篆刻又称治印,虽小众,但也是以刀为笔的立体书法艺术。在文化圈里参加各种活动,发现一些绘画、书法作品完成后,在引首和结尾钤印上几枚篆刻印章,便平添了几分亮色,书、画、印互助互补,相得益彰。2014年下半年,我决心重操旧业,在网上淘来了《正反字篆刻字典》、石料、印床、刻刀、金刚石磨片、边款液、印石保养液、砂纸、印泥、钤印垫、隔尘刻印工作垫等工具,开始给朋友们刻印章。经过查询资料,对篆刻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篆字刻板,缺乏灵动性。之后,不断有文友约请刻章,于是彻底捡起了我当初的篆刻梦。几年间,陆续为朋友刻了近百枚印章,算是迈进了篆刻的门槛。再后来,为了提高篆刻水平,我又淘来了《篆刻字典》《怎样学篆刻》《中国历代闲章集粹》《篆刻学》《金文字典》等专业工具书。印床也从木制到黄铜旋转印床,刻刀从几块钱的普通刀具到几十块的永字牌合金刻刀,到后来的瑞典PN90硬质合金钨钢手工篆刻刀,去年又换成了金刚石刻刀。印泥买了上海西冷印社镜面朱砂以及光明朱砂印泥。眼界的开阔,审美的提高,篆刻水平也在慢慢地提升,虽说不是什么高级别,也刻出了一些让朋友们喜欢的作品。要治印,提高篆刻水平,学习钻研和适当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2020年,我在查阅资料时,无意间看到了一段讲解篆刻的视频,知道了怎样书写上石,怎样运刀,明白了切刀和冲刀的不同,开始知道细朱文、铁线篆、满白文篆等不同风格的篆刻。在网上关注了潇湘墨雨轩、钟山草堂、金雨堂主等篆刻家。通过学习,观看印蜕,然后运用到篆刻的实践中。这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小区封闭。我正好静下心来,观看篆刻视频教学,篆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两年,治印也开始有了收入,企业要办书画展,为参赛作者有偿刻制了十几枚印章,也为慕名而来的书画及摄影爱好者刻制了少量的印章,逐步走上了以印养印的良性循环。如今,“六零后”的我眼花加重,要在手指头大小的印面上刻出几个篆体字眼前常常重影、模糊。虽难,仍想继续我的篆刻梦。坐在椅子上,神情专注于印面,我的手一刀一刀地刻着石头。指关节感觉鼓鼓的,我奋力伸展五指;连续几小时篆刻,胳膊僵硬,用力甩几下;脖子酸得仿佛挂不住脑袋,颈椎旁凸头疼难忍;屁股麻了,脚也软了,身体向我提出罢工。篆刻有连续性,最好一气呵成。想到此,我又低下头,埋头苦干……

清代篆刻大家丁敬有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古代人的篆刻追求与众不同,脱离藩篱禁锢。丁敬是走大胆创新、探索、求变之路的,对“印宗秦汉”这种主流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提示我,学篆刻不能墨守成规,有了基础就要突破,要走从临摹到创新的路子。篆刻是国学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学习篆刻,既是对个人修为的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一方小小的石头,一把锋利的刻刀,手到刀落,石屑纷飞,浮华去,印痕现,一枚精致的印章展现在眼前,这就是篆刻。而治印人,就是让顽石成灵的金手指,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篆刻不是机械刻板的程序,而是金石飞溅间的华光溢彩被封存的感觉。篆刻讲究七分篆三分刻,篆刻要想提升境界,必须学习书法,熟练掌握反写上石的方法,打好篆刻的草稿。刀法犹如书法中的笔法,它是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都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品的。一方作品初稿完成,首先要看看印出来的效果,刻完不满意可以磨掉再来。对照钤印效果反复精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一个人静下来,翻翻书,刻刻印,享受篆刻带给我的精神愉悦。把印蜕发到快手或朋友圈分享,以印会友,切磋交流。印章刻完,打印泥,盖印章,轻轻掀起宣纸的一角慢慢分离,鲜红的印蜕呈现眼前,是好是坏,有喜有忧,都是一种心灵的悸动。品着清香的龙井茶,审视着白纸红痕,这不就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吗?篆刻于我,是爱好,是梦想,是一种精神寄托。以我的天资,断然成不了气候,但我仍心存执念,在繁杂喧嚣的社会中,保存一方净土,那是我心灵安放的平静港湾。篆刻,让我心不浮、气不躁。篆刻,也是在雕刻自己的人生,剔除荒芜,尽显华光。原来,学习一门艺术真的能修身养性,此等人生,何其幸也!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