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媛媛 赵彦臻
夏日的雨后清晨,暑热暂消。刘颖聪骑着自己的小电动穿行在林荫路上,沿途早市叫卖声不绝于耳,是铁南老城区特有的景象。
作为科尔沁区铁路街道一名基层网格员,刘颖聪负责108个“网小格”中的一个,为317户居民(624人)提供社区服务。
8点25分,她去社区准时报到,随后马不停蹄向永安六区63号楼走去。2单元406室的住户与物业闹了矛盾,住户用的旧自来水井漏水泡了新管道,物业干脆停了住户的水——真是“针尖儿对麦芒”。
平底鞋踩进还没晒干的水坑里,刘颖聪低头看了一眼,脑子里想的是雨后土松,正好把小区新长的杂草拔一拔;暑假了,三区一单元那几个陪读的租户要走了,新租户要做登记;6楼的杨老太腿脚不好,下午有时间要去看一看……
一会儿工夫,刘颖聪站在漏水的水井旁。先前已电话沟通了两小时,双方好不容易答应见面谈。
磨破嘴皮,刘颖聪再接再厉。她一面对着住户,“您看这样行不,由物业大哥帮忙给修旧管道,把漏水的地方堵上,但钱你家来出。”她又转头看物业人员:“您这边修完赶紧给水,都停了两三天了多影响生活。”
双方终于同意。刘颖聪看着他们把管道修好,又和他们一起把地面重新铺平。
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在耐心细致的调解下自动“退场”。
刘颖聪拿出手机登录铁路街道“网小格”平台,把问题销号。
此刻,街道指挥中心的蓝色LED大屏上,由网格员刘颖聪上报的物业与住户矛盾问题,状态显示为“已解决”,点击查看,内有详细情况描述和水管修复后图片。
“我们以党工委为牵引,把辖区设置为总网格,下辖八个社区设置为微网格,55个小区细化为108个网小格,配备108名专职网格员和108名兼职网格员,‘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一切一目了然。”街道党办主任谢丹介绍道。
这是铁路街道与第三方共同研发的“微治理”网格管理平台。
什么是“微治理”?
老祖宗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矛盾还在细微时,往往只要稍加“干预”就能化解。而为民服务则如同春风化雨,若不在细微处下足功夫,如何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铁路街道位于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达38010人。人员流动频繁,老旧小区多,老人多、设施陈旧,问题多、矛盾隐患也多。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该街道秉持“细微之道”,通过打造“网小格、微治理”模式,将精细化管理与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结合,下真功夫、干细活儿,将微单元、微网格、微平台、微服务衔接得“严丝合缝”,让基层底数清、情况清、矛盾清、问题清,让社区环境更加清新明朗。
在“微治理”网格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数千条曲折的银线如精细的脉络,共同构成了铁路街道辖区详尽的实时地图。地图被一个个绿色的伞状点覆盖,代表每个网格员手机登录的实时位置。“有任何需要,我们都能第一时间赶过去。”谢丹说。
平台分为综治工作、网格问题、安全检查、网格考核、数据大脑等几大版块,从中不仅能看到街道辖区人口、房屋具体数据,还能查看上报案卷数量、办结率,“我们将案卷划分为巩固创城成果类、政策宣传类、矛盾纠纷类、安全生产类等类型,系统自动形成日报告、月报告,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技术的更新是表面,更深层次则是服务理念的“脱胎换骨”。
“以前,我们在办公室坐着等群众,矛盾容易积累,现在,我们要求网格员每天3小时到片区‘巡楼’、主动上门解决问题。”谢丹说,“化被动为主动,同时结合‘一号通办、镇街统办’跟进处理情况,事后我们还要请群众对网格员进行满意度测评。”
焦季红是铁兵楼社区党支部书记。一次入户过程中,焦季红发现富景华城小区某栋1单元302室张丽君和老伴都没有接种新冠疫苗,询问之下得知老人的老伴由于患有脑血栓腿脚不便,无法下楼。
焦季红二话不说,从搀扶下楼、车接车送到“留观”全程陪同。“我们前后打了三针,都是小焦陪着我们,我们特别喜欢她。”张丽君老人乐呵呵地说。
让党员干部带头为群众办实事儿,铁路街道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为下辖8个社区配备了53个“网格党小组”,上门了解民意、主动调解纠纷。同时,辖区拥有1554名志愿者,并组建了“微管家”志愿服务队,其中既有居民,又有包联单位干部,负责楼栋安全巡查、消防通道检查、不文明停车行为劝导等。
雨后的铁南碧空如洗,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花圃绿树环绕,处处井井有条。不远处的小平房附近,几名网格员和志愿者正在拔草、清理小广告。“大家伙儿齐上阵,社区环境肯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