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 王利平
“交通秩序越来越规范,市民都能自觉了,我们也快‘下岗’了。”8月8日,在开发区青龙山大街与柳荫路交汇处,身穿黄色马甲的文明劝导员风趣地对记者说。记者看到,交警和文明劝导员通力合作,市民积极配合,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车规范,行人通过路口安全文明。
“要是搁在以前,我都没时间接受你采访,现在大家素质提高了,不管是骑电动车还是行人都是规规矩矩看信号灯走,极个别人逆行基本都是有急事,赶时间,我们一提醒,他们就道歉,不好意思笑笑,非常配合。”文明劝导员小刘走上文明劝导岗位以来,她和她的伙伴们在城市一个个道路交叉口真切体会到了通辽市民素质的日益提升,见证了不少市民由“被劝导规范”到“主动遵守交通规则”的变化。
市民素质提高了,负责永清街道辖区清扫保洁工作的李凤霞大姐也深有体会。“现在马路上的垃圾越来越少了,工作比原来可轻松多了,大多时候及时把垃圾桶清理干净就可以了。”李凤霞告诉记者,永清街道辖区车流量、人流量较大,此前机动车随手扔垃圾不在少数,而现在她和同事们一致反映,不少车主会主动将车停靠在路边,下车丢垃圾。“现在,大家都主动配合我们工作,所以道路才能保持得这么整洁。”
人心齐,泰山移。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建设发展城市的主力军。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越发显著,参与和支持文明城市提升的氛围越发浓厚。我们看到:市民公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耳相传,落实在市民日常行动中;“你好”“对不起”“谢谢”等文明用语常挂嘴边;不乱丢垃圾、不损害公物,不乱穿马路、不从车窗抛物成为常态……每一位市民都将“文明通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家用实际行动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礼仪的倡导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交通的维护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