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仇翠玲
读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身心皆被羁绊,在焦灼和喟叹中一气读完。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的开头,就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消息。花季少女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这个问题牵动着书内外所有人的心弦。死因成为焦点,于是小说就此拉开帷幕,情节就此展开……作者的写法独具匠心!
扯着那根死因的绳索,打开了一幅长长的卷轴画卷。一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家庭生活场景徐徐铺展开来,家中的每一个成员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实的状态,走到读者眼前。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然而摆在眼前的却是莉迪亚冰冷的尸体。父母通过报警追查死因,哥哥内斯怀疑此事肯定与邻居坏小子有关,而莉迪亚的妹妹汉娜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作者围绕莉迪亚的死,从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的前半生写起,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过往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父亲詹姆斯·李是中国劳工的二代“华裔”,与众不同的面貌,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自卑、封闭。他是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但却没能留在哈佛,最终去了寒酸的米德伍德学院任教。肤色和种族的不同,总是让他迫不得以地与众不同,他羡慕交际,自己却常被冷落,他半生时光都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但仍然是不合群的。所以,詹姆斯特别希望长得更向妻子的大女儿莉迪亚善于交际,有更多的朋友,更自然地融入社会。
母亲玛丽琳,金发、蓝眼睛的美国人,在哈佛读大三时认识詹姆斯,两人恋爱,很快因玛丽琳怀孕而结婚。但她一直怀揣着做“女医生”的梦想,在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出生之后,她曾离家出走再度进行专业学习,想继续完成八年前自己没能修完的学业。但是没多久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没办法怀着孕去上课,没办法抱着婴儿进医学院,她能做的只能是回家……但是她做医生的执念依旧燃烧着,她把那份执着转换成一种爱,无以回报地给予莉迪亚,希望莉迪亚去完成。
莉迪亚对于失而复得的母爱倍加珍惜,每天小心翼翼,做个听话的孩子,所以一切都听父母的安排。好好学习生物课,将来当医生,其实她根本不喜欢学生物,也不想当医生,但为了母亲开心,她硬着头皮去学。她假装在学校很受欢迎,其实只是为了让爸爸开心,其实她根本不想交朋友,除了内斯和杰克也没有其他朋友。
每年圣诞节,父母都会送礼物给孩子们,但莉迪亚的礼物都有特殊意义,多数是一本书,比如妈妈会送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爸爸会送她《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她也收到过不是书的礼物——妈妈送的真正的听诊器;爸爸送的“大家都带的银项链”……她每次收到礼物都会压抑着情绪,假装开心地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
相比之下,莉迪亚更羡慕哥哥内斯,他喜欢天文,每晚能把望远镜筒伸出窗外,遥望群星,而不久即将离开家庭进入哈佛。而妹妹汉娜是家中最不受欢迎的孩子,每天躲在角落里或者沙发后,察言观色,却无人问津,这倒是令人羡慕的自由。莉迪亚则是全家的中心,每天听到的除了嘘寒问暖,就是“试卷”“分数”“交友”“聚会”……终于,在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汉娜透过窗户似乎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穿过草坪,渐渐远去……莉迪亚把自己交给了那片湖,把满腹的心事无声说给它听,向静静的湖面发出了无声的呐喊,她要重新开始,从头开始……
至此,小说开头的谜底彻底揭开。全书细腻的环境描写,生动的心理刻画,展示了人物生活大背景与家庭生活小场面,诉说着两代人之间的“成长烦恼”,历数着每个人内心的困扰与挣扎,一步步揭开“莉迪亚之死”的真相……看似平淡的往事,却被作者穿插得恰到好处。扑朔迷离的案情,被作者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故事很有带入感,让读者手不释卷。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小说,莉迪亚的无声告白控诉的是种族歧视和畸形家教,但是却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中国教育,想到我们的日常,那些焦灼的父母,哪一个不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习,按照父母的方向前行,拿奖状、考满分,上大学、找工作!多少孩子使尽浑身解数实现的却是父母的梦想,走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于是,有多少孩子在无声中呐喊,在无助中哀颓,甚至折损。而父母们却常常忽略作者伍绮诗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读到这本书,从莉迪亚的无声告白中深思自己的言行,理解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