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2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奈曼:沙地“三色产业”助振兴 

李顺民(左)和姜贵在探讨红干椒栽植技术。

付秀明头顶烈日别瓜蔓。

杨立志在查看休养期的菌棒。

本报特约通讯员 侯显峰

近年来,奈曼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不断探索沙地经济,向沙地要效益,红干椒、沙地西瓜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这片沙地上展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红色产业日渐兴

一场暴雨过后,天空澄澈碧蓝,大地新鲜如洗。李顺民在辣椒田里来回走动,不时扶一下被风雨弄歪的辣椒秧。

八仙筒镇双兴村村民李顺民种红干椒已经有20多年了,从最初的几亩到十几亩,再到近些年的30亩、50亩,李顺民已将栽种红干椒做为主导产业来经营。

2021年,李顺民栽种红干椒50亩,纯收入12万元。今年又栽了30亩。

“今年全村红干椒栽种面积达120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姜贵介绍说,全村170户,50%以上的户都栽种红干椒。

“1亩地红干椒等于3亩地玉米的收入!”姜贵这样解释村民坚持多年栽种红干椒的原因。

姜贵是双兴村种植红干椒的带头人,他说,双兴村栽种红干椒的历史在通辽市应该是最早的,他就是当年的红干椒经纪人之一。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该村只有3户栽植,量少品种单一。大量栽种是在80年代末期,后来逐渐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我们村的红干椒产业之所以做得这么好,关键是起步早,结识了大量客商,货直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姜贵笑着说,自己做那么多年红干椒经纪人,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稳固的外地市场,为发展红干椒产业奠定了基础。

“村民和客商都建立了十分好的信誉,这边告诉发货,那边款就到账了。”李顺民说,正是有了姜书记的指引,村民心里才有了干的底气。

目前,奈曼旗红干椒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成为日渐兴起的主导产业之一。

绿色产业美名传

天空中,朵朵白云悠闲潇洒地飘逸着。在八仙筒镇硭石嘎查一片平整的沙地上,双垄大格的西瓜秧苗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带子。远处,几个人蹲在地上忙碌着。

一个头戴遮阳帽,系着头巾,脸上捂着口罩的瘦弱女子从地里走过来,她叫付秀明,是这片地的主人。付秀明介绍,她这片地大约110亩,是承包的沙地,分别种了亩数各半的早瓜和晚瓜。今天,她雇了20来人给晚瓜别瓜蔓。

付秀明种西瓜已有9年光景了,从最初的25亩纯收入5万元开始,她觉得种啥也不如种沙地西瓜收入高。西瓜亩产高,管理好了能达到上万斤。“就是操心,价格不太稳。”付秀明说,去年种了80亩地西瓜,因疫情等原因,基本没挣钱。

“她们家种瓜很厉害,这些年基本没赔过!”嘎查党支部书记王永介绍,村里的沙地经济近几年日渐兴起,尤其是种沙地西瓜的每年都挺多,今年达到1200多亩,此外还有沙地葵花800亩,村民在沙地经济作物上的务工收入就达150万元左右。

多年来,奈曼旗的沙地西瓜种植面积每年基本稳定在5万亩左右,其盛名更是享誉全国,形成了“科尔沁曼沙西瓜”和“科尔沁沙地西瓜”两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褐色产业再崛起

“这个是采摘后又出的菇,这么大就是采摘的最佳时期。”食用菌培植户杨立志拿着一个残留在菌棒上的香菇说,褐色的菌菇已然干了。在白音他拉苏木苏布日嘎嘎查的一处沙地,20个菌棚里摆满了菌棒。“现在是养菌期,每次采摘完都要养上两周时间,然后再出下一茬。”杨立志介绍。

杨立志经营大棚食用菌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从最初的集体经营到后来的个人承包,现有养菌棚13个、出菇棚58个,主营品种是香菇。

“这些棚是从各村承包的,每年要按比例向各村上缴‘绩效’钱,用作村集体发展基金。”杨立志说,每个棚上缴“绩效”的标准是总投资的5%,每年大约12万元左右。自己今年预计能收入45万元。

“销路不愁,和市场直接对接,主要销往银川,没有中间商,价格还算可以。”杨立志说。

白音他拉苏木具有多年的食用菌培植历史,从滑子菇到平菇,再到香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当地培植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使之成为一个可延续的产业。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多年来,不断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发展沙地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红干椒、沙地西瓜、食用菌、沙地水稻、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已发展到30余万亩,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10%左右。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