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美丽通辽”长成现代范儿

压题照片由崔连仁摄

□本报记者 杨朝东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情系北疆,为内蒙古确定了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即日起,本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通辽新跨越”专栏,推出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市各领域和各旗县市区取得的发展成就,反映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书写好新时代通辽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10年里,“美丽通辽”长成了现代范儿。

10年来,我市按照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和“拉大、补欠、提质”的要求,把做好城镇体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起来,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通辽崭新城市形象。

10年来,我市以将主城区建成与沈阳、长春相响应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完成主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重点片区和项目的城市设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推动科技馆、图书馆、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确保机场航站楼、科尔沁职业艺术学院剧院、碧桂园酒店投入使用;按照创建森林城市和建设“东北第一生态城”的要求,全面实施一环、两带、四纵、六横、十七公园、五百街景绿化项目。

10年来的奋斗汗水永载史册。如今,科技馆、图书馆已经挺立在西辽河畔。城在绿中,绿在城中。通辽城更加休闲宜居,更具有“现代范儿”。

10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市宜居型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期间,我市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梳理守初心、担使命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全面加强整改。加快建设宜居型城市,统筹“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常住人口落户限制,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相互呼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

2016年,全市共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54亿元。其中,主城区完成投资12.26亿元,开工建设了新世纪大桥、建国北路、胜利北路和北外环拓宽以及给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了图书馆新馆、科技馆等社会事业项目,投资7.8亿元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自来水水质提升、公共厕所修建、环境卫生整治、小街小巷硬化亮化、交通标识设置等民生城建项目,并对垃圾围城、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交通秩序、广告牌匾等“城市病”进行了综合整治。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如织,行人往来不断,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建筑物鳞次栉比,各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福耀集团、万达广场等诸多大型国企、国内知名民企等不断入驻,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区初露芳容。

2017年,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通辽至鲁北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等级公路566公里,中心城区至旗县城关镇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通辽至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线下工程基本完工,扎鲁特至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运行,霍林河机场通航运营,双胜至通辽天然气管道建成使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7%,提高5.7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辽河公园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5个旗市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县城”,舍伯吐镇、东风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全力建设新农村新牧区,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街巷基本硬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我市深入推进“八大环境”建设,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中心城区完成94处弃管换热站、86处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加强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行。城镇棚户区改造17484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5189户。完成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6处。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覆盖1.5万户,卫生户厕普及2.5万户。

细数十年来的成就,每一年都是大跨步向前。细说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每一年都是硕果累累。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型城市,统筹“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常住人口落户限制,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相互呼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实施高铁站片区城市规划,完成高铁站南广场主体工程,提标改造城市出口,加快实施大兴路与G45高速出口建设工程,改造福利路、新建大街等5条道路,维修胜利大桥、西辽河大桥等3座桥梁,启动中心城区辽河河道治理、通辽大街建设、新增热源及配套管网、污水雨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开工建设日供水20万吨城东水厂,完成文体广场、柳荫西路等民生城建项目。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道505库伦至奈曼二级公路主体完工,金宝屯至甘旗卡、大林至康平、太平川至宝龙山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幸福通辽”是每一个通辽人真真切切的感受。

今年我市将完成新一版城市详细规划修编,舍得拿出最好的地块搞绿地、建公园,用绿色软化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森林公园康养社区、新工二路片区开发进度,建设一批中心城区路网完善、防洪防涝能力提升、生态绿化提质项目,实施一批城关镇补短板、强弱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及场景应用,推进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养和环卫保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系统整治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环境脏乱差等“城市病”,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的“金字招牌”更亮了。

这10年,城市更宜居了,生活更美好了,“美丽通辽”更加现代范儿了。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