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宇曦 郝曦晖 通讯员 李洋 杨树林
有一种力量,叫同心合力;有一份记忆,叫京蒙情深;有一种友谊,叫天长地久。
北京和内蒙古的对口帮扶合作由来已久,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京蒙协作政策支持下,2021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杨晓红、冯晓晨、郑学铭等三位老师来到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中心学校。
一年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大力支持下,这支团队开启了甘旗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奋力发展的新篇章。
杨晓红:探索支教新途径 用“新”更用心
作为有着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语文教师、教学主任、高级教师杨晓红对支教一往情深——到条件艰苦、教育落后、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做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在京蒙协作项目支持下,她来到了科左后旗,挂职甘旗卡镇中心学校教研副校长,与这里的老师、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假的;我是来教书育人的,不是来指手画脚的。”她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了甘旗卡镇中心学校。在学校工作群里,她备注的名字是:甘旗卡杨晓红。她说,只有爱这里才能扎根这里。在最短的时间里,从走进学校到了解老师,从把脉课堂到走进孩子们的心……她努力和时间赛跑。
专题讲座重实效 示范引领促成长
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学管理,培养教师队伍。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她走进课堂,每月听评课近20节。随时随地地教研,及时有效地交流。她发现老师们在解读教材、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把握学情都存在一些问题,但越是急于改变,越难以脱离已有的传统教学的束缚。而这些教学行为背后暴露的正是教育理念的陈旧,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的问题。如果一股脑地抛出来,不仅让老师们难以接受还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样适用于老师们。因此,她将问题记录下来,每一次评课都会有意识地渗透一两条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少成多,慢慢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经她备课与指导的语文课堂发生了点滴变化,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倍感欣喜,于是她对全校教师进行理念的培训。“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她积极探索: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更快地传达到支教学校,传达到每一位老师,作用于每一个班级。她确定了双减背景下探索支教新途径——借双师融合课堂助力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她先后做主题为《思维课堂研究》《课改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备课》《减负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等专题讲座,每一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近80人。巧妙的引入,生动鲜活的课堂实例,标准的普通话……受到老师们一致好评。
前沿理论明晰了,课堂标准明确了,可是怎么设计教学呢?看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少一个环节——示范课。于是,她抓紧时间,边给老师们指导,边准备上示范课。她所做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桥》,基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放手学生通过角色换位、想象画面、有层次朗读等多种方式,较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也令老师们学有所获、豁然开朗。习作研究课《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基于大情景任务式教学尝试,不仅点燃了学生写科幻故事的热情,更打开了听课教师的思路,推动了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研究。
加强梯队建设 创建名师工作室
助力“双减”,教师梯队建设是关键。几个报告、几节课明显不能让“双减”扎实落地。学校有19位语文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杨建校长多次跟她谈,希望在一年的支教期间留下宝贵经验。
在杨校长等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她成立了由7名教师组成的 “杨晓红名师工作室”,根据教师的成长情况,她撰写方案,组织活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理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团队。开展了基于双减背景下的阅读单元整体教学、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的系列课程研究与设计。在暴雪席卷甘旗卡的日子里,工作室成员坚持开展线上教研,让教研成为常态,让教研助力成长!
为了更快融入甘旗卡教师队伍,最大化地发挥支教教师的作用,她又向学校领导申请站上三尺讲台,在教学一线发挥作用。她以阅读教学能力提升为切入点,走进五、六年级课堂,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用爱浸润这里的孩子。她的课堂全程开放,随时接受领导老师的听课观摩,为教师示范,让学生受益,助力学校发展。结束支教前,为了加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她又为全校师生每人捐赠一本最新版的阅读指导书,把阅读的理念留在了支教的校园里,把大爱镌刻在甘旗卡镇中心学校每个人的心间!
杨晓红老师因一份情怀、一个梦想,来到了科左后旗,所做的点滴工作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科左后旗组织部的领导们特意到学校来慰问他们,并为“京蒙协作远程教育示范基地”与“杨晓红名师工作室”揭牌。
借双师融合课堂 助力语文教学改革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着力。如何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课堂教学是教育之源,更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阵地。在团队教研中,杨晓红和音乐老师郑学铭从学情出发,尝试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双师同堂、多元互动。为学生们上了一节《乐·诵〈长相思〉,品·悟诗词文化》,将语文的品读与感悟,音乐的体验与欣赏有机融合,开启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助力双减落地的研究。
课堂上,他们巧妙融合本学科的学科特性,设计板块式教学,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品悟词人的思乡之切,使传统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这节课引起不小的反响,为“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范式,拓宽了新的思路。
随后他们又陆续研究开发了线上跨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四时风雅,乐意无穷》。在美妙的乐声中,挖掘春夏秋冬汉字中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校800多名学生纾解心理,健康成长。在科普主题读书会中,她和郑老师基于双减背景下,双师同堂的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场“畅读科技 感受精神·体验科学 共话未来”科普读书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带给学生全身心沉浸式地体验阅读与科学艺术的魅力。不仅围绕两学科知识展开,更是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最新教育标准注入课堂,关注“数字语言与文化熏陶、重视艺术体验”的跨学科协同育人观念。实现了科左后旗学校教育与科普教育基地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以双师同堂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探究科学知识;第一次将阅读与演讲、科学探究与辩论有机结合;第一次将课堂搬到科技馆里,在活动中学科学、爱科学,将最先进的理念毫无保留地带给科左后旗。
做好团队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
杨晓红作为京蒙协作科左后旗团队组长,主动肩负起建群、发布通知、上传下达、沟通两地等相关工作。为让老师们尽快熟悉起来,她给支教团队的群起名“甘旗卡相亲相爱一家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远离家人的老师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看到老师们的生日大多集中在10月份,她就利用周末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过生日、吃蛋糕,组织老师们拍全家福,和老师们共话支教情怀,交流支教心得。他们支教团队先后参加了帮扶贫困户剥玉米、到沙漠植树、参加党校组织的蒙语学习班。因为出色的工作,2021年元旦前夕,他们支教团队应邀参加了科左后旗统战部、党委、民委、乌兰牧骑等单位组织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京蒙连心共振兴”迎新春主题联谊活动。大家深知各族人民亲如一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因此老师们认真排练,积极参加文艺演出,将北京朝阳教师的大爱与责任书写进这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支教的日子里,她与全校师生共同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留下了满满的知识和爱。“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感受着支教赋予的精彩。
冯晓晨:青春逐梦 他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一年支教,一生情谊。我要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为同学们带去收获。”北京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冯晓晨刚刚来到甘旗卡镇中心学校支教时,写下这样一句话。
冯晓晨老师来到甘旗卡镇中心学校后,挂职甘旗镇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副主任,学校给他安排了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和五年综合实践教学任务,以及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他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开始脚踏实地为师生做示范、做引领。他定了一个方向: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能够科学地认知事物,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
思考力课堂走进乡镇小学
在课堂上,冯晓晨结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思考力课堂”理论,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为了学生建立自信,他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每一天空余时间,他都会反复认真研读教材,仔细斟酌制定教学方案。
冯晓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做科学普及活动。第一学期,他整合了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开展了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第二学期,他指导科技教师开展科技节的策划与实施活动,开展科普影像记录活动。工作中,他不但认真备课上课,还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指导住宿学生的科普爱好拓展。
科技体验让孩子爱上科学
来到受助校,冯晓晨就围绕着“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他对科学老师开展了“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专题培训,之后与科学老师一起商讨开展学校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方法与步骤。活动期间,他认真指导四至六年级学生参与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做调查研究并撰写报告。在他的精心组织策划下,甘旗卡镇中心学校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两个小组获得“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小组”。除此之外,他还协同学校的科学老师,利用科技活动教室里的科技资源开展了“科学之光照亮童年”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活动期间,他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科学知识。
冯晓晨与科学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把科普活动深深扎根于校园,营造了从实践中学习科学技术的氛围。他还结合自身专业在课后服务时间,先后开设了图形化编程社团、创客社团、机器人社团,并认真指导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今年4月,他主动与科学老师以及校领导研讨并实施了甘旗卡镇中心学校第一届校园科技节活动,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也受到上级领导好评。6月份,他又与科学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影像活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不断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科学、爱上科学,学校也被上级组织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学校。
不做旁观者奉献在点滴
在支教期间,冯晓晨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值班和劳动等工作:雪灾来临,他奋勇当先协助学校完成清雪任务;疫情来临,积极参与防疫,协助学校进行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填报工作。疫情期间,他还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协同杨晓红、郑学铭为居家学习的同学开展心理辅导。支教期间的他努力传播并实践朝阳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兢兢业业地完成支教任务,努力为支教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支教工作结束前,冯晓晨又为学校捐助了两台笔记本电脑,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奉献精神。
郑学铭:一场未知的“音乐交流”之旅
“我的教师事业伴随这一段‘奇妙旅途’,是我人生莫大的财富!”2021年9月,带着一份教育情怀,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教育集团富力分校优秀青年教师郑学铭毅然踏上科尔沁大地,奔赴科左后旗,挂职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中心学校艺术教育副主任开展音乐教育工作,探索未知的“音乐交流”之旅。
合唱助力乡村学校
“音乐教育助力乡村梦。”郑学铭认为合唱教学对于孩子们学习音乐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他首先就是建立一支学生合唱团。从进班挑选学生,到挑选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他说:在每次排练中学生们眼中闪烁的目光都让他觉得身为一个合唱老师的幸福。在演唱《萱草花》时,孩子们被歌词所表达的对于妈妈的思念所感动,一位女同学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这首作品在全旗教研活动中作为展示歌曲受到了旗政府领导的好评,一位副旗长评价:“孩子们的歌声太让人感动了,没想到孩子们可以唱得这么好。”同时,他组织的教师合唱团也克服万难开展了排练活动,老师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与充实。
了解到学校没有钢琴,郑学铭主动出资为学校捐赠了一架钢琴,把学校设立为自己的工作室音乐教育实践基地,希望让更多怀揣音乐梦的孩子和老师们能够收获自己的快乐!
音乐教研提高质量
了解了他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后,教体局安排他组织当地音乐老师开展教研活动。郑老师接受任务后积极准备教研方案,经常向北京的前辈老师请教落实说课、撰写教学设计等相关问题。同时他也一直坚持参加北京市的教研活动,将北京一线老师们的经验积极及时分享给后旗音乐同仁。他在《学习科学与音乐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中,和老师们畅聊音乐,分享经验。还帮助老师们完成了通辽市课题《单元整合背景下民族器乐教学研究》的申报。
跨学科教学落实双减
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中,他与杨晓红老师共同商讨、设计了一系列的双师同堂课例,包括“双师美育课、双师思政课、双师实践课、双师心理课”。尤其是双师美育课《乐诵长相思》,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文本载体,设计板块式教学,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品悟词人的思乡之切。在教学中,他充分挖掘中华经典诗词中的音韵美,借助手边的现有乐器,尝试自主打击节奏,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通过情境诵读、画面想象、配乐选择、词人对话等多种方式,从“言相思、听相思、赏相思、鉴相思”等多种视角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全方面教育。受到了孩子们的由衷喜爱,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传统音乐的魅力一直在感召着郑学铭,他欣赏民歌,关注民歌。来到科左后旗这个民歌之乡后,他熟知了当地非常多的科尔沁叙述民歌以及其他音乐作品。在平时的休息日,他会到民间艺人的家里去采访,了解民间音乐故事,搜集民间艺人的素材。在采访中,他学会了蒙语歌曲《四海》《鸿雁》《我的草原》。同时,他也教学生演唱了一些民歌,在校园文化节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联谊会”中,他都将蒙古族音乐搬上舞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支教行动中。
京蒙协作项目,是机遇,更是挑战。一年的支教转眼间就要过去,和时间赛跑,为发展助力。今天,他们仍然奋斗在路上,奋斗在乡村振兴教育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