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朝东
许多外地人到通辽都会由衷感叹,通辽的天真蓝,草真绿,空气真新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幸福!
身在通辽,仰望苍穹,你会发现,白天,天空湛蓝,黑夜,群星璀璨。作为一个通辽人,仰望星空,脚踏大地,自豪感、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掩卷深思,我们头顶上的天为什么这么蓝?我们脚下的草原为什么这么绿?我们的湖泊河流为什么这么清?回首10年,答案就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写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中。
1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封禁保护、碳汇造林等重点工程,规范和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村屯绿化、森林覆被率等一个个跳动的热词汇入时代发展的奔腾河流之中。
10年来,我市以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万元GDP能耗、四项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每一年的任务指标以内。新增风电并网、扩大光伏装机规模、清洁能源发电量逐年提升……我市不断寻求能源结构调整新突破。
10年来,我市对存在环境隐患的园区、企业及项目进行挂牌督办,严格惩处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和降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10年来,我市启动区域战略环评,建设污染物趋零排放工程,完成区域燃煤锅炉治理任务。开启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绿化大幕,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头顶的那片“家乡蓝”,是通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2017年,我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长体系,加快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对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实行在线、工况、视频“三位一体”24小时自动监控管理,取缔中心城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现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启动城市污水排放扩容提标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投入品管控。完成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312万亩,实施了霍林河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2018年,我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同比增加7天。科尔沁区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缩小500平方公里,建成7座城镇再生水处理设施。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10%以上,农药施用量同比下降4.3%。深入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142万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水资源税费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三位一体”24小时自动监控和网格化执法监管全覆盖。完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试点。
2019年,我市推进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原煤散烧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157个河湖“清四乱”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标排放,中心城区中水回用率达到25%。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化肥、农药用量分别下降3.1%和4.1%。
守护“家乡蓝”的事儿,说也说不尽……“十三五”期间,“家乡蓝”更“蓝”了。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型产业实现减量化生产、绿色化转型,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到43%,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现代能源领域试点。累计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572万亩,年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亿斤、节水6亿立方米,科左中旗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鲁县获评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76.86亿元。“四个千万亩”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78%,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2%,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还山川以葱茏、还河流以碧色、还天空以蔚蓝,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正被书写,这抹“家乡蓝”正被越来越多的通辽人共同守护——
近几年,我市污染防治成效明显,霍林河露天煤矿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矿山生态修复典型。“四个千万亩”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建成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585万亩、绿色矿山82家,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6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2%……
“家乡蓝”为什么这样“蓝”?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